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会

恩施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新闻发布会

来源:恩施州人民政府网 发布日期:2024-12-31 09:24 作者:
字体:

主题:恩施市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成果汇报

时间: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15:30

地点:恩施市融媒体中心5楼会议室

主持人:谭家顺 恩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新闻发言人

王东 恩施市人民政府正科级督察员、市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前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

邀请媒体

恩施日报、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恩施州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硒都网、云上硒都、硒都发布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出席“恩施市带水河小流域治理试点”新闻发布会。恩施市带水河是清江上游一级支流,全长26.6公里,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2023年6月,带水河被纳入湖北省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一年多来,恩施市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着力把带水河打造成为生态脆弱小流域治理样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样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样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恩施市带水河小流域治理试点成果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

恩施市人民政府正科级督察员、市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前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王东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恩施日报、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恩施州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硒都网、云上硒都、硒都发布等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只有一项议程,请王东先生介绍恩施市带水河小流域治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王东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北实际作出的重要实践探索。2023年6月,恩施市带水河被纳入全省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十分难得、十分宝贵的探索机遇。

带水河是清江上游一级支流,全长26.6公里,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一年多来,我们紧盯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目标,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着力把带水河打造成为生态脆弱小流域治理样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样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样板。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了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做法;“统筹规划一套图”作为示范案例在全省推广;《央视新闻》《湖北新闻》先后作了专题报道,试点示范效应不断释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推进系统治理,让生态环境“美”起来

过去治理流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条块分割,缺乏系统观念,效果不佳。试点以来,我们协同推进治山、治水、治污,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一是上下游与左右岸协同治理。划定流域自然保护岸线,实施带水河上下游综合整治、喻家河水源地保护工程,建成生态护坡13公里,完成河道清淤疏浚13.7公里,安装隔离网8公里,真正实现河畅景美。二是源头管控与末端治理双向发力。我们积极探索“集镇纳管进厂+集中居民点建人工湿地+分散农户建三格化粪池”模式,分类治理生活污水,新建污水管网15.8公里、人工湿地19座、三格化粪池448口。经过系统治理,上游水质持续稳定在I类,中游水质提升至Ⅱ类,下游水质稳定在Ⅲ类,实现“一泓清水入清江”。三是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齐头并进。我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森林抚育及退化林修复工程,推进彩色森林、彩色走廊林建设。关闭矿山22家,治理裸露矿山682亩,引导市场主体流转石漠化土地发展经济果林5013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

二、推动产业转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过去,土地利用分类不精准,产业发展“一窝蜂”,没有形成规模,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难。试点以来,我们明确上中下游功能定位,放大比较优势,做到宜农则农、宜旅则旅,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一是做优“土特产”。我们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引进10家市场主体,带动农户建成茶叶基地2.8万亩、堇叶碎米荠基地1120亩、“硒土豆+高粱”轮作示范基地3000亩、中药材基地1696亩,富硒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二是念好“山水经”。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文化旅游、水资源开发等“以水兴水”新业态,建成设施大棚710个,改造升级民宿127家、农家乐53家,建成10个体验式旅游基地。龙马风情小镇成功创建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三是搭建“利益链”。我们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客户认领+企业管理+农户种养”等产业发展模式,完善主导产业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把流域内农民紧紧捆绑在特色产业链上。2024年,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

三、倡导绿色低碳,让生产生活方式“优”起来

过去,畜禽粪污治理不彻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不明显。试点以来,我们着力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一是特色农业注重“小循环”。带水河流域养殖业比较发达,年产生粪污约11万吨。我们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有机、近零排放”。龙凤联强养殖场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将畜禽粪污发酵产生的沼气提供给周边72户农户使用,沼液喷灌果园,沼渣发酵还田,构建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二是垃圾管理注重“不落地”。为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我们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垃圾入桶的理念,新建垃圾分类屋11座,设置垃圾分类亭211组,采取“五定”(定人、定车、定时、定线、定点)方式收集转运生活垃圾,日均垃圾减量达30%,资源化利用率达95%,做到了“变废为宝”。三是能源使用注重“无污染”。流域内沼气、液化气、天然气用户达9532户,燃气使用普及率达79%。龙马新果茶叶公司在园区内建设轻烃智慧燃气站,使用轻烃燃料代替传统液化天然气,每年节约生产成本26万元。

四、深化共同缔造,让群众力量“聚”起来

过去开展工作,习惯于政府大包大揽,群众参与度不高,很多工作群众不满意。试点以来,我们把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始终,坚持主意大家拿、办法大家想、事情大家做,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一是优化治理体系。我们以山区自然形成的“一塆”“一坡”“一坝”等空间单元为依托,科学划分234个治理院落,推进院落党小组全覆盖,成立种养殖协会等群众性组织711个,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二是搭建参与平台。我们创新开展“有话直说”,把主动权、话语权让给党员、还给群众,形成“让群众主事、听群众议事、帮群众办事、请群众评事”工作闭环,让干部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谋点子。试点以来,组织开展各类议事活动1200场次,参与群众4.6万人次,解决热难点问题600余个。三是激发群众动力。我们通过建立财政资金奖励补贴机制,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深度参与各项事业,用“小补贴”撬动“大投入”。试点以来,累计撬动市场主体投资2.6亿元、群众投资456万元,真正让群众在流域治理中主动参与、得到实惠。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带水河流域功能布局更加科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规划统筹。要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形成小流域分区分类管控“一张图”,才能真正实现“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二是必须坚持系统施治。流域治理必须树牢系统思维,紧盯水的源头和污染源头,全域谋划、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正本清源、河畅景美。三是必须统筹保护和发展。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只有同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性”和高水平保护的“经济性”,放大比较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才能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四是必须发动群众参与。共同缔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金钥匙”,只有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才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

根据省州工作部署,目前,恩施市正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工作,在此,也诚挚邀请新闻界的朋友亲临现场指导、宣传和推介。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各位朋友,省委赋予恩施市建设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的历史使命,恩施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严格落实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切实发挥河湖长制、林长制等机制作用。巩固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成果,梯次推进岸云溪、蔡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治理扩面提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曹贤炜

相关文件: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