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笑脸更灿烂

——恩施州民生改善五年回眸

来源:恩施日报 发布日期:2017-01-03 19:25 作者:向竹清
字体:
  • thumb_380_200_1483586260252.jpg

岁末年初,行走武陵山间,幸福的笑容写在人们的脸上。

过去5年,是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的5年。5年来,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州累计减贫1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1%。

新常态下,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想方设法提高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万事民为先的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浓浓的民生情怀,温暖着百姓心坎。

作为连片贫困地区,发展仍然是全州上下第一要务,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5年来,我们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与5年前相比,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1.7倍、2倍、2.5倍、2倍。

发展所带来的成效,还有更直观体现。2014年,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2015年,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5元,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万元,居全省第二。

用发展反哺民生,州委、州政府坚持民生投入“跑赢”经济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州民生支出1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支28.7亿元,增长26.6%,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关键是要让贫困线以下的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5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补齐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农田整治、生态治理、乡村建设。

全州上下认真落实党政主责、群众主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目标,正一个个变成现实。2013年,减贫15万人;2014年,减贫16万人;2015年,减贫25万人。刚刚过去的2016年,预计将减贫26万人。

1月2日,州城航空路农贸市场,市民张应菊早早赶到这里,采购一家人食用的新鲜蔬菜。一路走来,各摊点井然有序,没有一家占道经营。

“以前这里是典型的脏、乱、差,感觉没有‘下脚’的地方。”张应菊眼中的变化,得益于正在全州上下深入开展的“六城”同创活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5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态生活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以生态建设还绿于民。

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承诺:"山,不能乱挖;树,不能乱砍;房,不能乱建"。加快构建保护、利用、治理、监管于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体系,努力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

州委六届七次全会再次部署:大力实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五大专项行动。

立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5年,州委、州政府在全州上下启动“六城”同创活动,推动城镇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完善城市功能,让群众切实感受了身边生产生活环境的喜人变化。

一方面是打造绿色硬环境,让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更美。一方面,不断提升软环境,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5年来,我们立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法治恩施”建设,探索完善村医村教进村级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方式,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沐浴着每一个恩施人。

从城市到乡村,从吃、穿、住到行、学、医,做好民生工作,哪一样都不能落下。

每年,州委、州政府都要列出十件实事,从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具体事抓起,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5年来,我州低保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目前,全州实有农村低保对象113517户19299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2年年人均1320元提高到现行的年人均3200元。

5年来,我州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统筹城乡医保、社保政策,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州400万城乡居民撑起越织越密的保障网。

2016年,我州又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5年来,我们积极落实就业惠民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7万人。

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21952处,覆盖全州所有的行政村,解决了农村居民246.29万人和农村学校师生34.5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35%,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率70.8%,农村供水保证率90%。

5年来,我们立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依托现代信息手段,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加均等的教育。

……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谭燚

相关文件: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