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利川城。(本报恩施图片库 牟联池 摄)
云端新城苏马荡。(本报恩施图片库 彭庆辉 摄)
采摘莼菜。(全媒体记者 秦卫飞 摄)
生态茶园美如画。(本报恩施图片库 明建锋 摄)
改造升级的佛宝山景区。(本报恩施图片库 黎邦名 摄)
大山深处的致富路。(本报恩施图片库 冉建秀 摄)
齐岳山风电观光基地。(本报恩施图片库 冉建秀 摄)
崛起的利川新城。(本报恩施图片库 冉建秀 摄)
全媒体记者 秦卫飞
放歌清江源,逐梦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利川市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实现了华丽转变,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实现一次次突破、一次次转变、一次次跨越。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2012年73.35亿元提升到2021年231.72亿元,全市GDP年均增加17.6亿元。
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十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把握市情,克难奋进,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战略由“两叶三工一基础”逐步优化为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五市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渐强、量质并进的历史性突破。
“利川红”已成为外交礼茶,红遍大江南北,享誉国内外;生态文化旅游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现已突破1400万人次,民宿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局面;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培植了146万亩富有利川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打造了全省面积最大的“三品一标”基地,推动风电装机产能迅速从零到50万千瓦。
文体旅融合铸新引擎
十年来,利川旅游实现了质的飞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该市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用好“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凉爽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张名片,全年接待游客量由2012年538万人次增至2021年14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4亿元增至72亿元,年均增长66.9%,全市旅游产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今年6月至8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00余万人次,其中涌入“候鸟”60余万人。
近年来,利川在提升全域旅游供给品质上做足“功课”,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推动腾龙洞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资源品质一流、硬件设施一流、文化内涵一流的高品位岩溶洞穴景观;推动苏马荡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谋道康养小镇;实施龙船水乡、大水井、佛宝山、玉龙洞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鱼木寨、水杉群落等新兴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工程;启动清江古河床、忠路温泉、郁江画廊等优质旅游资源开发,打造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旅游精品。
推动民宿旅游规范提质,巩固深化与北京大地乡居、台湾宜兰民宿旅游协会的合作共建,助推17个民宿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形成搭配合理的全域民宿旅游格局,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民宿旅游目的地。推动运动旅游突破发展,以国际山地马拉松利川站赛事为引领,适度开发建设齐岳山风电观光基地,规划建设滑草、滑雪、极限运动等户外项目。建好利川西至苏马荡、东城至团堡、教育城至沙溪、元堡至毛坝、利奉公路等生态观光旅游走廊,打造中部地区户外运动中心和运动训练基地。
同时,利川逐渐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全域智慧旅游系统,积极构建全天候、全领域旅游监管平台,新建及改扩建重点景区、民宿旅游示范村旅游公路和停车场,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沿线景观、旅游标识标牌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城区和苏马荡景区化建设,完成“一江两轴三点四路”建设任务,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夯实产业促绿色发展
十年来,利川努力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夯实产业绿色发展根基。全市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36.4∶25.7∶37.9调整为2021年的19.9∶16.1∶64,第三产业比重提升26.1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8.32亿元,是2012年的5.3倍。
近年来,利川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力特色产业发展,六大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200亿元。茶叶、林果、药材、大米、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11.7万亩,实施土壤酸化治理25万亩,扩建特色产业基地4.8万亩。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加快,建成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14万亩。大力推广清洁、规模养殖,猪、牛、羊、长毛兔、中蜂等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
围绕安全、生态、有机、含硒主题,打造省级农业标准化硒食品精深加工示范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全面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扩大“三品一标”认证面积,提升“三品一标”基地建设质量。实施硒食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建设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利川特色创新板块,努力扩大企业规模,打造湖北省硒食品精深加工示范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以企业自创品牌为支撑的多层次品牌体系,提升利川农产品知名度,助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利川生物资源富集,拥有黄连、莼菜和山药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按照“扩规模、建示范、促集群”发展思路,统筹推进“药、医、康、养、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产、学、研、用”骨干企业群,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是利川异军突起的新兴产业。华中地区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正在成型,安家坝、元堡、中槽风电场峡口塘电站、忠路水电站相继建成。按照“加快勘探开发天然气、大力开发风电、稳步发展水电、有序应用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新能源”思路,建设百万装机绿色能源大市。不仅如此,利川页岩气蕴藏富集,已探明埋深在4500米以内的页岩气资源量为4000亿立方米以上,2020年10月,位于该市境内的红页1HF井开始试采生产,一年多来累计产气突破2000万立方米,是全省累计产气最高的页岩气井。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千名干部进千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活动深入开展,利川工夫红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企业技改项目14个,“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利川市成功举行。强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发展,全面启动省级高新区利川中医药产业园创建。2021年,全市13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市获得专利授权29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件。年末有效注册商标5721件。全年新注册商标1473件。全市地理标志商标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
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十年来,利川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加大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民生福祉建设显著增强。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财力办民生实事。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0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0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51万元,新增返乡创业1064人,建成全州首个“零工驿站”,成功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79元,比2012年增加19691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4元,比2012年增加8698元,年均增长12.9%。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快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新建、维修校舍47万平方米;探索实行城区划片招生措施,“超级大班”得到有效化解;新改建公办幼儿园6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530个,新增中小学学位近6000个。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展开,市级医院药品实现省级平台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市消毒供应中心、120指挥中心等项目有序实施,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40个。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清源体育场扩建顺利实施,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584个;成功举办山马赛、全国门球赛、“民体杯”全国高脚竞速比赛等大型赛事,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000余场次;完成了新档案馆搬迁,建成体育场馆5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体育运动学校1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建设都有新进展。
社会治理纵深推进,“三项机制”在基层落地生根,“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收效良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顺利通过国务院安全生产巡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综合考评和群众满意度全州第一。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乳泉社区、香连药业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民主法治、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应急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见证十年
数说利川这十年
这十年,是利川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十年。
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 现行标准下6.8万户21.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全省第一,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入学率、硬化道路通村率、饮水安全达标率、稳定用电覆盖率均达100%,“832”平台销售额排名全国县市前列。2021年末共有1244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0652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市特困供养3783人,全年临时救助1376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十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从2012年73.35亿元提升到2021年231.72亿元,全市GDP年均增加17.6亿元,年均增长6.7%。在2019年首次突破200亿大关,总量排在全州第2位。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36.4∶25.7∶37.9调整为2021年的19.9∶16.1∶64,第三产业比重提升26.1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8.32亿元,是2012年的5.3倍。
消费增长态势良好,项目投资总体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4%,比地区生产总值高0.7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于2018年突破百亿大关,2021年达到110.58亿元,是2012年的4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0.6%,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的4.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6.57亿元提升至2021年10.81亿元,年均增长6.9%。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64.49亿元,比2012年增加26.57亿元。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2.1亿元,比2012年增加207.2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6.46亿元,比2012年增加212.19亿元。
基础建设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和公路网逐渐形成。202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035.3公里,比2012年增加1806.3公里;等级公路5714.6公里,比2012年增加1849.6公里。
生态环境美丽宜居 十年间,利川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级森林城市,获评“中国凉爽之城”“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58.9%增长到2021年65.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9%。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46个、省级旅游名村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
城市名片更加靓丽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2021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2.83万人,城镇化率46.0%。城南大道、学府大道、龙船调公园建成使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顺利推进,城区建成面积扩展到27.03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8.87平方公里。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79元,比2012年增加19691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4元,比2012年增加8698元,年均增长12.9%。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快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 2021年,全市13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市获得专利授权29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件。年末有效注册商标5721件。全年新注册商标1473件。全市地理标志商标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
全市新建、维修校舍47万平方米,新改建公办幼儿园6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530个,新增中小学学位近6000个。
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84个、村级文化活动广场584个、百姓舞台584个、体育场馆5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体育运动学校1所。
推进“健康利川”建设,县域内住院量占比92.3%,建成省级卫生乡镇5个,成功创建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累计完成疫苗接种140.4万剂次。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 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0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0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51万元,新增返乡创业1064人,建成全州首个“零工驿站”,成功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
(周峰 整理)
相关文件: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