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 贡水扬帆

——宣恩奋力书写十年发展答卷

来源:恩施日报 发布日期:2022-10-18 15:54 作者:陈绪开
字体:

4000多名脱贫群众在沙道沟镇松坪安置点安居乐业。(全媒体记者 宋文 摄

贡水河特大桥。(全媒体记者 宋文 摄)

宣恩县城全景。(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摄)

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杨长镁 通讯员 肖雄雄 孔为

秋风拂面,漫步贡乡,蓝天白云相依相伴,绿水青山温婉可人,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路延伸脚下。夜幕降临,公园里、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沉醉在浓浓的幸福喜悦中。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宣恩县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十年来,宣恩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县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据统计,自2012年至2021年以来,宣恩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从40.27亿元增长至9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74亿元增长至56.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4万元增长至3.2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0.45万元增长至1.3万元……这一组组数据,印证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初秋时节,在宣恩县万寨乡向家村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产业大棚里,几名工人正在移栽草莓。宽敞的大棚里,小小的草莓苗并不起眼,但是再过两个月,这些草莓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

“这个大棚之前种的四季葱,过季了刚好换种草莓,作物轮作让土地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该村党支部书记覃浩介绍说。向家片区4个村地域相邻、条件相近,经过商讨成立了联村集体经营公司,并以公司为主体流转土地,建设农业产业大棚,探索多村联营的农业发展模式,让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和分红,还可以在产业园里挣取工资。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传统的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如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增加土地产值,成为困扰农民的“头疼事”。近年来,宣恩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以绿色为引领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广大农民走出“靠天吃饭”的局限,走上标准化、科学化农业生产路子,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产业面积达86万亩。该县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8块国字号招牌,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产业兴则百业兴。宣恩县坚持把抓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窗通办”改革,招投标评定分离和“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先行试点改革通过省级验收,成功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县”。因地制宜实施产业项目,工业经济不断优化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州领先,全县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到4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达45家,湖北兴龙工具有限公司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乡风文明入农家,村容村貌展新颜。在宣恩,随意走进一处村落,脚步所至,目之所及,尽是美丽乡村的绚烂图景:一栋栋房屋干净整洁,一条条通村道路平坦宽敞,一盏盏路灯温暖明亮,一排排花草吐露芬芳。

“银杏叶要黄了,这里马上就要热闹起来了。”珠山镇东门关村农家乐老板肖子成以前怎么也想不到,住在山旮旯里居然能靠开饭馆赚钱。东门关村“九子抱母”千年古银杏落叶时遍地金黄,美景如画,但身处深山交通不便,以往只有少数人前来观赏。2019年10月蒙板线改扩建之后,“九子抱母”已经成为宣恩秋季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要想富,先修路”。饱受大山制约的宣恩儿女深谙发展交通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宣恩坚持交通先行,在国家支持下,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交通网络。恩来、恩黔、宣鹤高速公路是宣恩的交通动脉,G351、G209、G242三条国道,S232、S233、S245三条省道穿境而过,形成交通骨架,1515公里县乡道路、4739公里村组道路与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组成立体交通网,实现了以城镇为中心、乡村为基点,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砂石路的目标,县城到周边县市及县内9个乡镇“1小时交通圈”初步成型。

精致县城更具独特魅力。墨达楼、惹溪街、云起台等成为热门打卡地,“三环”绿道串起漫步生活,“山水远阔、烟火升腾”的贡水河成为武陵山区独特的风景线。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并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州唯一。

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步入珠山镇双龙湖社区,临湖而望,满目苍翠,清澈的湖水犹如明镜一般,将两岸的山居图景倒映其中。

“全靠政府及时地整治,才让水质变好,现在我家就像江景房一样,推开窗就能看到洁净的湖水和优美的环境。”双龙湖社区居民简申红说。

双龙湖也曾经历过一段“昏暗时光”。原来10多年前,双龙湖被无节制开发和利用,库区部分移民在水库范围内从事围网养鱼、游船休闲等经营性活动,养鱼废料、垃圾、机油直排,导致双龙湖的生态遭到破坏。

从2012年开始,宣恩县着手双龙湖的生态保护,取消该水域一切经营性活动,并着手建设贡水河沿岸污水收集管网,尽全力提高水质。于是,网箱养鱼退出双龙湖,一大批游船上岸。

周学志曾是经营游船的居民之一,游船上岸时,他最早停止经营。如今,他志愿成为双龙湖库区的河道保洁员。“从长远来看,生态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事情做得越久,效益就会越长远。”他说。

十年来,宣恩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准则,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做好防尘、禁鞭、禁煤、控车、秸秆禁烧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河(库)长制”,常态化巡河监管,严格落实“一河一策”管控方案,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疑似污染地块排查,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该县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85个,2021年获生态环境部授牌“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与此同时,该县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如今,随着各类生态农产品的热销和生态旅游的爆发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宣恩县得到印证,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和以前相比,现在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10月10日,沙道沟镇酉水情社区居民何宗祥正在家里吃午饭,当被问及易迁前后的变化时,他激动不已。

何宗祥老两口今年快80岁了,3年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原四道水村的山顶搬迁到沙道沟集镇的松坪安置点。起初,两位老人并不愿离开已经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家。

“当时驻村干部轮番上阵给老人做工作,加之老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太差,最终还是搬走了。”何宗祥的儿子何开志介绍,自从搬了新家,两位老人经过短暂地适应,已经完全融入新的生活。何开志也在安置点附近找到了一份工作,就近照顾父母。

何宗祥的故事是宣恩县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个缩影。

该县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7910户92291人如期脱贫。“1+6”易迁扶贫安置点配套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近5年连续荣获“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入选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伍家台村、松坪易迁安置点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十年间,宣恩县大力兴办民生实事,每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超过70%。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逐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圆满举办一系列大型赛事活动,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公园成为群众活动新天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十年的砥砺奋进是为了下一个十年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宣恩县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接续努力,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凝聚绿色力量,在恩施州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中展现宣恩担当。


伍家台生态茶园。(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摄)

绿水、青山、人家。(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摄)

贡水之滨绽芳华

全媒体记者 杨长镁 通讯员 王小辉 田秋红

浪漫宣恩满载绚丽璀璨,小城夜景升腾人间烟火。入夜的贡水河畔,让游客与市民心旷神怡,灯光之美、建筑之妙、文明之风,旅游之城尽显生态之美,风景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围绕“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理念,十年间,宣恩在城市建设深度发力,实现了城市建设“仙山贡水1.0版本”到“仙山贡水4.0版本”的非凡跨越,楼、渡、桥沿贡水河依次铺开,台、塔、廊与翠叠山交相掩映,以城市建设打造旅游事业的“硬核”支撑。

“不容易,做梦也没想到宣恩会变得这么好。”市民郑从道将记忆中的老宣恩与眼下对比,不禁感叹。如今他已化身“城市体验官”,用脚步体验县城的点滴之变。“每天都要到惹溪街、惹虹桥、兴隆老街走一走,看看城市的变化。”他说。

从不敢相信到喜闻乐见,市民的心态在宣恩高速发展中逐步转变。将旅游作为全县的战略产业,宣恩不断扩大“朋友圈”,通过连续举办贡水河水上运动会、新春灯会、中秋恳亲会、七夕河灯节等节会活动聚集人气,拉动旅游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涌入县城,持续擦亮“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旅游名片。

“每年都会来宣恩玩,一到这里就会被吸引。”游客廖震说,无论是城市景观建设还是节会活动的氛围,都是他喜欢宣恩的理由。

非凡十年,宣恩旅游惊艳蝶变。2012年至2021年,宣恩县累计接待游客2104.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07亿元。仙山贡水旅游区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以县城核心区域为支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狮子关风景区先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彭家寨旅游景区开园运营,加速形成“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5A+5个4A+多个A级旅游景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县城游带动周边游,景区游带动乡村游。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超过20万人次在宣恩县域内的景点游玩,看山水美景、赏民俗风情、吃乡土美食,宣恩让更多游客心驰神往。

十年耕耘,芳华正盛。未来的宣恩将坚定不移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做足文旅、农旅融合文章,让旅游与研学、康养、体育碰撞出更多“火花”,以推进生态产业化加速全县旅游事业发展,不断放大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浪漫风雨桥。(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摄)

市民对未来的期许

城市在建设和发展,每时每刻都有新变化,路好了、人多了、景美了、生活更方便舒适了。相信在未来,宣恩类似墨达楼的美景会越来越多,各类活动会越办越好,更多项目会落地宣恩,更多游客会慕名前来游玩。我特别开心,能成为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者!

——市民 赵启绪

过去在老家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挣的钱也不多,所以我选择外出打工。如今,宣恩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仅能就近上班,子女也能就近入学,感到非常幸福。希望宣恩的未来越变越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湖北杰跃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人 刘清松

希望高罗的宣南服装小镇做大做强,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好的岗位,让大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高罗镇歌乐城社区党支部书记 杨卫

现在大伙儿都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希望更多游客到宣恩来游玩,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宣恩县民宿老板 罗凯

宣恩县给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落户办证、扩大产业规模、招工用工、厂房租金减免、惠企稳岗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给力。我们企业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亿元,能够解决1000余人家门口就业。未来,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更大力度支持服装产业发展,完善物流配套,延链补链强链。

——湖北展溢服饰有限公司行政副总 周道武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水电路网房今非昔比。希望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突出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用好村规民约有效抓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破除陈规陋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助力宣恩早日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高罗镇埃山村党支部书记 宋波

在社区工作的这几年,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社区的发展。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工作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时刻把居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今后,要更加关注就业创业,持续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物业管理的作用,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

——上湖塘社区党委书记 汪明菊

以前我们这里是荒地,随着城市发展,一幢幢高楼、一长街商铺建了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滋润。创建文明城市,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城市文明更加丰富。如今,我们不仅追求“钱袋子”鼓一点,文明素养也要跟着提升起来。

——莲花坝社区居民 周庭六

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这几年,“仙山贡水、浪漫宣恩”火爆全国,到宣恩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游经济蒸蒸日上。希望我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珠山镇兴隆街社区居民 王诗莉

责任编辑:王晓蓉

相关文件: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